正研究文件,拟更严格规范银行和企业客户开展衍生品交易的流程 继去年诸多知名企业纷纷败走金融衍生品后,境内银行在衍生品交易中的角色风险日益突出。 知情人士日前对CBN表示,银监会正在研究出台文件,对境内银行和企业客户开展金融衍生品交易流程进行更严格的规范,同时不鼓励境内银行参与过于复杂的境外衍生品交易,尤其不得参与境外机构和境内企业所开展的复杂衍生品交易的中间环节。 这位知情人士称,今后和企业客户开展衍生品交易时,境内银行需更深入了解企业需求,要求客户详细说明所面临的风险及其具体形成机制,据此设计产品且不得超过对冲风险的范围。简言之,境内银行向企业客户提供的衍生品不得用于投机,仅能用于规避风险。 “不能是由境外机构和境内企业谈好了(交易),再把境内银行拉进来。”上述知情人士称。这意味着,过去中资银行通过“背对背”平盘方式充当外资银行产品销售渠道的做法将遭遇“红灯”。 在这种模式中,境外金融机构和境内企业谈好一笔交易,将中资银行拉进来与企业进行交易,之后再由中资银行与境外金融机构之间反向平盘。在此过程中,中资银行获得无风险佣金,但大部分收益归境外金融机构。之所以出现如此多的“背对背”交易,主要由于中资银行产品设计和定价能力不到位。 “(文件)将会(对衍生品交易)提出更高的要求,把以前的一些有关衍生品交易的规定更加具体化。”一位接近银监会的人士说。 去年秋,随着金融危机爆发,一大批境内企业和机构从事衍生品交易后出现大面积亏损,最典型的是欧元CMS(Constant Maturity Swap,固定期限互换利率)。去年年中,欧元长短期利率出现罕见倒挂现象,这一小概率事件致使原以为风险不大的企业蒙受惨重损失。 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告诉CBN,一些国有银行去年在市场上大力推荐欧元CMS产品,“企业和银行损失都很大”。 今后类似欧元CMS的将境外利率风险套入境内的产品可能遭遇禁令。一家股份制银行的资金部总经理告诉CBN:“今后比较复杂的产品,与汇率、利率风险没有关系的、非对冲性质的衍生产品都不鼓励做,和企业主营业务无关的、放大风险的、高杠杆的衍生产品都不是鼓励发展的方向。” “衍生品门”陆续曝光后,3月国资委紧急下发通知要求央企全面清理各类金融衍生业务,一系列巨亏事件亦引起银监会重视。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4月的一个会议上提出,坚决反对在高杠杆率下搞金融创新,坚决反对产品复杂化,在无透明度的情况下推进金融创新,也坚决反对严重脱离实体经济和实际需要的金融创新。 金融危机教训之一是重新审视境内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上述知情人士认为,一些复杂的衍生品超出投资者认知范围和实际需求,而国内机构提供的衍生品往往不能满足企业避险需求。 上述股份制银行资金部总经理认为,有风险要正视,想办法降低风险,但在选择避险方式时,不能降低此风险时又扩大彼风险。“中资客户要坚持的原则是做好主营业务,同时降低风险,千万不要试图从不懂的领域里赚钱。” 在研究出台规范期间,银监会曾派专人赴上海开展市场调研,并听取相关企业、机构和国资部门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