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贺辉红 今年上半年,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共计约有7.3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约200%。但从上市公司(除上市银行,下同)中报的长期贷款、短期贷款以及应付票据的总计数额来看,约为3.18万亿元,比去年年报增加2920.84亿元。也就是说,上半年的天量信贷仅约4%流向了上市公司。 今年上半年的信贷增速创下了近年来的新高,人民币贷款上半年同比增加超过200%,达到惊人的7.37万亿元。不过,这些资金并未像人们预期的一样大批量的流向了上市公司。 为了摸清上市公司的借款情况,记者选取了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三个指标: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和应付票据。中报显示,今年上半年,这三个指标的总额为 31749.2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9.34%。而从三个指标分项同比的数据来看,应付票据增长较快,同比增长57.67%,这符合今年上半年票据融资增长较快的趋势。而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总计同比增长仅为15.03%,这与信贷的快速增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天量信贷并未大举流入上市公司。 再从2008年年报的上市公司负债数据来看,2008年末,上市公司以上三个指标合计数额为28828.39亿元,与今年中报负债数据相比较,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三项负债增加2920.84亿元,仅占到今年上半年信贷规模的4%左右,其中票据融资增加约1200亿元,长期借款增加约1500亿元,短期借款则略微增加。 那么,上市公司的银行借款为什么会这么少呢?分析人士认为,首先,在现有利率水平下,上市公司可能并不愿意向银行借款,他们更愿意通过配股、增发进行再融资,因为这些资金并不需要利息。其次,可能实体经济并没有那么大的融资需求,尤其是上市公司,并不缺钱。据Wind数据显示,今年中报中,只有475家上市公司的经营现金流量为负,每股经营现金流量3毛钱以上的高达515家。 既然资金整体上没有大规模流向上市公司,那么天量信贷流向了哪里呢?记者选取去年三季报至今年中报作为观察期(期间是本轮大幅放贷期),从上市公司所属的行业看,采掘业的贷款增幅只有3%,显示贷款并没有大举流向煤炭铁矿等原材料企业;工业企业增幅仅为10.5%,批发零售和社会服务业的增幅也只有7.7%,建筑业的增幅只有 7.7%,房地产业略多也不过12.5%。贷款增幅最大的是信息技术业,约为44%,但也只是从458亿元增加到660亿元。银行的贷款流向显得并不合理。 那么,天量信贷到底投向了哪里呢?分析人士认为,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大量贷款可能投向了暂时还未上市的铁公基企业,尽管这些企业的效益并不算好,但他们拿的多是长期贷款,暂时不会形成坏账,将来如果需要还款,可以让其上市募集资金。而从票据融资的规模来看,银行大量的贷款以票据融资形式贷出,但这些票据却并没有流向实体企业(上市公司票据增幅不及全国总体的1/3),而是在金融企业间循环或者流入到了股市、楼市中。在所有贷款项目中,短期贷款的增幅最小,恰恰也说明大多数贷款并未给实体企业以短期支撑。 那么,到底有多少资金流入股市和楼市?据专业人士初步估算,从上半年票据融资新增规模来看,总共约1.7万亿元,扣除上市公司新增票据融资规模1200亿元后,还剩下约1.58万亿元,假定其他实体的新增票据融资规模与上市公司整体相当,则约有1.46万亿元票据融资资金去向不明,可能流向了股市或楼市。 |